Ledger新推出的Ledger Recover,为什么被骂了?

5 月 16 日,硬件钱包制造商 Ledger 发布了其版本更新,本次更新引入了一项名为「Ledger Recover」的服务。据悉,Ledger Recover 是一种基于 ID 的「可订阅式」密钥恢复服务,可为用户的私钥恢复助记词提供备份。目前 Ledger Recover 与 Ledger Nano X 兼容,可在运行最新 Ledger Live 版本的 Android 和 iOS 上使用。现可订阅该服务的用户需持有包括持有欧盟、英国、加拿大或美国签发的护照/ID。未来一段时间,该用户订阅范围将覆盖更多国家。

Ledger新推出的Ledger Recover,为什么被骂了?

而 Ledger 也解释了该服务的具体情况,该功能将钱包助记词(密钥)分成三个部分(加密分片技术),并将分发给三个托管人:Ledger、加密货币托管公司 Coincover 和代码托管公司 EscrowTech。如果有人丢失了密钥,三个分片中的两个可以结合起来——等待身份检查——以重新获得对锁定资金的访问权。订阅该服务的价格是每月 9.99 美元。

首先为大家普及一下硬件钱包一般是将私钥存储在安全的硬件设备中,与网络计算机等环境隔离起来,私钥不外漏,即插即用,而 Ledger 的举动彻底打破了我们对传统硬件钱包的认知。

用户的反对

关于该服务的信息发布后,引发了大批用户的反对和抵制,Bitbili 总结了用户反对该服务的一些观点:

-作为硬件钱包,密钥不离开钱包是基础,而 Ledger 的新服务显然让很多可以自己保管密钥的用户接受不了,且订阅服务后,需要将你的密钥、个人身份全部都托管给其他机构,这些机构一旦出现问题(黑客攻击、信息被盗),托管的信息大概率不会完好无损;

-订阅该服务需要国家的护照和 ID 验证,任何受「身份验证」保护的东西本质上都是不安全的,身份太容易造假了,且需要通过身份验证才可以确认用户密钥重建的请求,现今身份验证造假、被盗这些太稀疏平常,所以这不是一种安全的途径;

-该服务会将密钥分成三部分,这没什么问题,但问题是该服务将用户加密密钥的三部分发送到三个实体公司,他们完全可以重建用户密钥。在数学概率上讲,托管的第三方机构越多,出问题的概率就会指数般增长;

-大多数 Ledger 用户使用 Ledger Live,该应用会使用 Ledger 节点进行所有钱包同步,揭示用户加密活动的每个细节,你的资产和交易细节暴露在第三方,加上订阅服务后你的密钥和身份也在第三方托管,如此下去你的加密货币还是自己的吗?

-我们不能确定 Ledger 是否内置了安全措施来防止有人将密钥三部分全部发送给一个实体,也不能确定他们以何种途径分发给三个实体,所以更不清楚的是恢复过程中的解密过程实际上是如何进行的;

-理论上,我知道你使用了 Ledger Recover 并获得了身份信息,以现在的技术手段通过身份验证并不难,你的加密资产也可以属于别人;

-宏观上看,需要考虑监管条件,EscrowTech 和 Ledger 是美国公司,Coincover 是英国公司,这些机构处于英美管辖范围之内,而美英对加密的监管一直是个问题,政府很容易上门索取所有持有人的身份信息,然后随意扣押资金。

Ledger Recover 后更深层的思考

有趣的是,在 Ledger 刚发该服务的信息后,删除了一条内容。该内容意思是「Ledger 和我们信任的第三方无法访问用户密钥」。虽然后来 Ledger 解释了该条内容措辞不准,但这个解释多少有点牵强。

Ledger新推出的Ledger Recover,为什么被骂了?

图源推特

Ledger新推出的Ledger Recover,为什么被骂了?

结合用户反馈,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浮现,该服务背后是追求用户订阅后的盈利,还是有某些监管机构强行要求 Ledger 这么做,如果是监管机构要求之下推出的功能,那么他们可以很容易获得用户 KYC 和数据并收回用户资产,这是非常可怕的一点。

还有一点是,该密钥三部分的使用和恢复都要在 Ledger 官网做验证(Email、身份信息、Onfido KYC),这家名为 Onfido 的公司处理 KYC 流程需要用户上传/验证身份时,他们还会保留用户 ID、自拍视频中的图片/视频/声音,以及设备和当前活动的整体图片。Onfido 全面了解用户身份以及你是 Ledger 用户的事实,因此当你持有相当大量的加密货币,他们还全面了解你用于身份验证的设备,上文也提到,声音/图片/视频这些并不是不可仿制的。

Ledger新推出的Ledger Recover,为什么被骂了?

这真的安全吗?

市面上其他硬件钱包

所以 Ledger 该服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硬件钱包机制,且间接出现了很多漏洞,其实硬件钱包的难题并不是突出起来的,此前硬件钱包巨头 Trezor 就出现过几分钟通过物理方法破解密钥的消息。所以市面上还有哪些硬件钱包可用呢?Bitbili 整理了一些现今评价较好的硬件钱包如下:

OneKey

OneKey 完全是一个完全开源的硬件钱包,它的内部系统的源代码大家都可以在 GitHub 上面找到,不存在后门的问题。且 OneKey 硬件钱包的使用体验是非常不错,外形一张银行卡一样大小,价格不是特别贵,可以轻松地放到钱包里。

Keystone

Keystone 是一款基于二维码进行数据传输,可以实现助记词和私钥永不触网的硬件钱包,对于硬件钱包来说,很容易会受到攻击,但 Keystone 设计了多层自毁机制,来防止设备受到攻击,也就是说设备检测到有人在拆卸它时,自毁机制会将你的私钥信息和其他敏感信息立即清理掉,因此攻击者就无法获取用户的敏感信息,Keystone 与 MetaMask(扩展和移动版)以及其他顶级软件钱包如 Solflare、Sender、Fewcha 等集成。

结语

当然,也有一些积极观点,该服务并不是强制更新的,用户具自主选择性,所以你可以继续使用你的 Ledger,还有观点表示,加密资产被盗太常见了,丢失密钥的概率远远超过密钥被盗窃的概率,而且每个月只需要 9.99 美元,何乐而不为。选择继续使用还是转战其他硬件钱包,这取决于你自己。

欢迎加入律动 Bitbili 官方社群

Telegram 订阅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theblockbeatsApp

Twitter 官方账号:https://twitter.com/BitbiliAsia

参考链接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Ledger新推出的Ledger Recover,为什么被骂了?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井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上一篇 2023年5月17日 下午7:28
下一篇 2023年5月17日 下午9:09

相关推荐

  • Vitalik力推的zk-SNARK技术: 解决当下区块链疑难杂症的重要利器

    来源:  Haotian(Twitter:@tmel0211),区块链安全从业者   在黑山 EDCON 大会中@VitalikButerinV 神系统阐述了以太坊网络在扩容、隐私、安全等方面存在的技术挑战,最终得出结论未来 10 年 zk-SNARK 将与区块链一样重要。V 神不遗余力推的 zk-SNARK 到底是什么?zk-SNARK 技术到底能解决哪些…

    2023年5月22日
  • 解析GNS设计机制:可能是史上最复杂的DeFi衍生品协议

    《 GNS – 看懂它就能一眼看穿 DEX PERP 赛道 》 来源:CapitalismLab GMX 和 SNX Perp 的新版本都不约而同的借鉴了一个项目 – GNS,GNS 从去年 Luna 危机至今上涨 10 倍有余,交易量和费用收入也屡创新高,这离不开其在机制上的不断创新。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 GNS 的机制,发展历史及其…

    2023年2月16日
  • 晚报|比特币2小时最大跌幅达 7.5%,多个热门山寨币种跌超15%;Solana DEX上周交易量突破 50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精选要闻: 1. 比特币 2 小时最大跌幅达 7.5%,多个热门山寨币种跌超 15%; 2. 数据:Solana DEX 上周交易量突破 50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3. ZK L2 网络 ZKFair 将向 Ordinals 社区进行空投; 4. 谷歌将从 2024 年 1 月底起允许有关加密信托的广告; 5. 香港高院裁决支持李林公司 X-SPOT 商标…

    2023年12月11日
  • 预言机项目 Pyth Network 宣布上线 Base 网络

    ChainCatcher 消息,预言机项目 Pyth Network 发布推文表示,正准备上线 Base 网络,并为之提供超过 200 个价格源。 ChainCatcher 此前报道,Base 是 Coinbase 最新推出的基于 OP Stack 的以太坊 L2 网络。(来源链接)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预言机项目 Pyth Network 宣布上线 Base…

    2023年2月24日
  • Meta为何放弃将NFT集成到社交产品的计划?

    《 Meta 为何放弃了 NFT 计划? 》 编译: Leah,Foresight News 在上篇文章中我提到,Meta 放弃了将 NFT 集成到他们的核心产品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计划。如果市场没有因为银行业的危机而陷入恐慌,这件事本应引起相当大的关注。就像大多数熊市中爆出的雷一样,我们不愿多加讨论,但却有必要从中吸取教训。 首先…

    2023年4月14日
返回顶部